野外活动须防蜱虫咬人致死 被叮之后不要用力抠
近日,广州出现四例疑似恙虫病病例,其中两例经抢救无效死亡,且出事前曾在公园活动。时值夏日,市民纷纷选择外出游玩,这则新闻让人担心出游安全性的同时,不禁想起另一种被咬后容易致病的小虫:蜱虫。
昨天,武汉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,蜱虫的活动期一般在每年的4月至10月,有野外活动史者,一旦出现发热等蜱虫咬伤疑似症状,应当及早就医。
蜱虫叮咬之后怎么办?
http://www.soubao20.com/data/downpic/201312/06/e08345acb0060f6fca7cf7aeea3789e4.jpg
http://www.soubao20.com/data/downpic/201312/06/03f2c8253d87b8d31e84ecfb95867f0e.jpg
http://www.soubao20.com/data/downpic/201312/06/9312f30b27d748e58ca5faa29500d957.jpg
千万不要使劲抠下来
余滨告诉记者,头部、颈部、后背、前胸、腰腹部等位置最容易被蜱虫咬伤。“蜱虫叮咬时会释放一种麻醉剂。因此被蜱虫咬伤后,病人没有任何感觉,所以很难被发现。蜱虫吸了血之后会变得很大,很多蜱虫都是在这个时候被发现的。”
“一旦市民被蜱虫叮咬,不要自行将蜱虫抠下。”
余滨提醒说,对付蜱虫,千万别用手自己拔出来。因为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,在受到刺激后,蜱虫会越发往体内钻,并加大剂量释放蜱虫唾液。
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、钻入皮肤,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,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,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,或用烟头、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,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。烫蜱时要注意安全。不要生拉硬拽,以免拽伤皮肤,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。
取出后,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,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,如出现发热、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,要及时就诊,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,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
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,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,如出现发热等症状,应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。
无论蜱虫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,还是游离在墙面、地面,不要用手直接接触,甚至挤破,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;如不慎皮肤接触蜱,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,要进行消毒。
专家支招防蜱虫 涂抹驱蚊剂有效驱蜱虫
余滨提醒,到野外劳动和游玩,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,要穿紧口长裤长袖,也可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。到山上游玩时,要穿紧口、光滑的长袖衣服,尤其是要防止蜱虫从衣服的袖口、裤脚、领口和腰部等进入身体,切记不要走草木密集的地方,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。另外,女孩子上山游玩时,千万不要穿裙子和开口的凉鞋。
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,如避蚊胺(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),可维持数小时有效。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,先涂抹遮光剂或防晒用品,然后再涂抹驱避剂,睡觉前应把驱避剂洗去。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,如氯菊酯、含DEET的驱避剂等。
怎样识别蜱虫?
吸饱血膨胀后 形如蓖麻子
蜱俗称壁虱、扁虱、草爬子、狗豆子等,是寄生在家畜、鼠类等体表的虫子。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,长卵圆形,背腹扁平,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。
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,我国已发现110余种。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、血红扇头蜱、微小牛蜱等。
蜱虫的一生包括卵、幼虫、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,其中成蜱、若蜱有8条腿,而幼蜱只有6条腿。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,夏天较活跃,冬天基本不活动。
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、不易被搔动的部位,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,可叮人、吸血。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子请遵守论坛规则,发帖请按照栏目性质发! 禁区外留Q一律封号!非法交流一律报警!!! 刊登广告请联系猎坛客服 QQ:754840171
这东西第一次见到时候是前年下完大雨之后,一条狗身上,吸的饱饱的
这种东西真的很恶心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各位要小心了,
谢了,哥们,你说的真好
我以前养的狗也发现过有这蜱虫
感谢光版的知识啊,还有老猎人经验丰富
小时候专门在牛身上做来耍 还挺好玩了
谢谢光光兄弟,大家在野外要小心了,注意这些小东西
学习了 不错 呵呵
谢谢光版的帖子太及时了,现在正是这种虫子猖狂的季节,大庆已有被咬坏的了,据说是植物性脑炎,非常难治。光斑说的被咬后用烟头烫的方法我在补充一下,因为当年在小兴安林被咬过,不是所有的蜱虫都传播植物脑炎,发现烟头是最好最方便处理蜱虫的方法,要慢慢的来,最好是找一片大树叶,把中间扣个小洞,套上蜱虫,在用烟头慢慢的烤蜱虫,不要用烟头挨着蜱虫,把它烤死了就不会出来了,等蜱虫感觉热的时候就会慢慢的退出来,树叶是防止烫着人肉,切记千万不要往外拽,蜱虫的头有倒刺,拽会把它的头拽断在肉里,会感染的。
我小的时候也被要过 一年后那个地方还是黑的 我也担心会不会有卵在我体内
各位要小心了,
页:
[1]